市文旅局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11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动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项目保护成效显著
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6项。汉绣、武汉木雕船模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国医+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入选湖北省“非遗+旅游”优秀案例,《江城非遗坊——武汉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及社教美育》入选湖北省“非遗+互联网”优秀案例。完成武汉年俗非遗普查、武汉红色资源中的非遗寻访、全市非遗资源普查等非遗专题调查工作。薪火相传 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武汉都市圈剪纸作品征集大赛成功举行。
二、传承发展焕发活力
传承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现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2人,先后推荐我市150余位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参加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支持推荐传承人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好手艺展”等展示活动。湖北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老师荣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汉剧、古琴艺术、武汉剪纸等非遗传承人亮相央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和非遗晚会,湖北大鼓、湖北小曲传承人先后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推出非遗专题记录片《江城非遗坊》,这是全国首档面向非遗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的电视专题节目。
三、非遗传播影响广泛
成功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汉绣嘉年华等活动。汉绣等9个项目亮相中央电视台《非遗里的中国》栏目。汉绣参加国务院新闻办主题新闻发布会。武汉面塑等项目及传承人多次代表武汉市出国开展文旅推介和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假日等节点,在东湖风景区、江汉路步行街、吉庆民俗街等重点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武汉剪纸作品、汉绣作品每年出现在春节《长江日报》报头,陪伴市民欢度新春佳节。
四、非遗融入大众生活
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和全市130余所中小学校、大专院校联合,以非遗课堂、课后兴趣班、大课间活动、专业课程、校园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扬子江传统糕饼文化园、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江汉区汉口非遗圈、木兰传说非遗展示馆、柏泉茶园研学基地等非遗展示基地对外开放,成为非遗研学、非遗旅游体验的热门场所。策划推出“知音江城---美丽传说之旅、烟火江湖---非遗美食之旅、非遗有戏---武汉戏码头之旅、匠心手作---荆风楚韵之旅、健康生活---非遗康养之旅”共五个主题10条武汉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