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140号提案的办理回复意见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市非遗宣传推广力度的建议”已收悉。针对提案相关内容,我局会同市体育、商务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我市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凸显非遗元素”的建议
近年来,我局配合市区政府在对江汉路及中山大道、汉口吉庆民俗街、武昌昙华林、户部巷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规划保护改造的时候,利用已有的历史建筑,引进原汁原味的武汉民俗小吃、手工艺品、老字号商铺,设立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陈列、展示、传习场所,凸显武汉本土文化元素,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同时,注重传承与发展街区活态的历史文化精髓,在“文化遗产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非遗的展示、宣传活动,成为传承、展示武汉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二、关于“在市内各旅游景点、商业区、博物馆等地设专区固定推广非遗项目”的建议
全市范围内,我市先后建立了武汉汉绣博物馆、高龙博物馆、黄陂泥塑民间艺术馆、新洲民俗博物馆、青山剪纸博物馆、硚口非遗展示中心、荆楚国漆(大漆)艺术品展示馆、武汉市工艺美术陈列馆等,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作品和民间工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在黄鹤楼、知音号、吉庆街、楚河汉街等旅游景区开设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专区,开展非遗传承人表演和非遗旅游商品巡展,让广大民众特别是外地游客感受武汉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关于“充分利用各大展览和赛事呈现非遗项目”的建议
整合市区资源,精心策划和推出了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非遗活动,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琴台音乐节(古琴)、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江岸区吉庆民俗文化节、江汉区武汉煨汤大赛、武昌区昙华林非遗手工展、黄陂区木兰庙会等活动,让活力再现的非遗重新回归百姓生活。同时把武汉非遗宣传与经贸、会展、节庆活动、文化交流、对外交往活动以及重大赛事等有机结合起来,如第七届军人运动会上,我市非遗传承人很好地抓住利用这一国际平台,汉剧、汉绣、剪纸、泥塑、高龙、木偶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展示宣传。
四、关于“挖掘利用短视频平台输出非遗相关流量内容”的建议
一是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市举办的非遗电商运营培训班,帮助传承人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非遗产品销售及传播渠道。二是推荐6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加入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微信联合发布的“微信视频号非遗薪火计划”,打造非遗传承人的“社交名片”,帮助非遗传承人提升短视频创作与传播能力,通过微信小程序、小游戏、视频号等数字化工具,展示非遗技艺、推广非遗产品。三是连续两年,组织非遗企业或传承人在阿里、京东等7家网络电商平台上,开设了57家网店参与全国全省“非遗购物节”活动。省级非遗项目扬子江传统糕点制作技艺,2020年参加由央视新闻推出的“把非遗带回家”专场带货直播节目,李佳琦和尼格买提亲自带货推介扬子江绿豆冰糕,当天线上卖出约3万份,销售额约72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纳提案内容,不断加大我市非遗宣传推广力度,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立足武汉特色,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