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349号提案的回复意见
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用历史文化擦亮昙华林街区的旅游名片”的提案收悉。现我局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朝洪武四年武昌古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街区内历史遗迹众多,明清时代,这里曾是郡王府邸、军队营地、官府衙门、贡院书塾聚集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武昌文脉之源。现昙华林核心区由武汉昙华林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我市投入12亿元,重点布局建设武昌城史博物馆、北欧小镇、艺术交流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文物修复体验园、昙华文创园、书文化体验区、昙华剧场等八大文化品类。
一、强化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力度
一是高度重视昙华林片区历史文化的保护。武昌区先后启动正街修缮、人文小镇、得胜桥千年古轴、戈甲营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修缮完成翟雅阁、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等重要的历史建筑。我市现已建立了区、街和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强化各级保护人员的责任,推进文物安全保护“一处一策”工作机制,夯实文物安全责任,落实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武昌区每月安排专职文物巡查员加强进行文物巡查,确保文物主体建筑的使用不受侵害。
二是提升昙华林历史文化影响力。现已组织编印《昙华林52处历史建筑名册》,介绍了有关建筑的名称、年代、地址、面积、现状等基本内容,更挖掘和探索了建筑的成因、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出版《武昌不可移动文物》、《武昌文物集锦》、《武昌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武昌区文物分布电子地图》等文物工作资料,做好粮道街文化资源的推介工作,不断提升昙华林知名度和影响;对文物建筑树立文物标示牌和文物简介牌,详细阐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是建设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以昙华林正街16处建筑为主体,打造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推动瑞典教区旧址、徐源泉别墅、夏斗寅公馆等3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推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环境整治,打造“三厅”历史陈列馆;利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看台处的空间,设立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展现昙华林近代教育发展历史。深化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导览系统,制作完成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手绘地图,武昌区充分利用“一部手机游武昌”平台,打造“昙游记”专题,详细介绍建筑图文资料;在昙华林和胭脂路路口树立导览图,并为16处建筑树立标志牌、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展现武昌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积极打造推广昙华林文旅品牌
一是向游客发布昙华林旅游攻略及最新动态,详细梳理昙华林历史文化资源,讲述昙华林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近代教育发展沿革、最早孕育的辛亥首义火种以及文艺抗战中发挥的独特历史作用。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开辟网络专栏“昙游记”,记录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及博物馆涵盖的16栋建筑。
二是推出并推广昙华林IP形象。昙华林街区现已推出街区动漫IP形象“小昙昙”等,设计制作与昙华林相关的旅游伴手礼及宣传品,如昙华林手绘地图、旅游画册、昙华林折页、旅游明信片等,昙华林地图小方巾在文旅部举办的2020中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入围奖,并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参加全国会展;小昙昙帆布包系列、小昙昙金属钥匙扣,成功入选文旅部举办的2020全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推进活动,有力地宣传推广昙华林文旅形象。
三是举办节庆活动。在昙华林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非遗展示活动、惠民演出活动等活动。支持其参加长江日报发起的“寻找武汉十大特色文旅体IP”活动,“大黄鹤楼武昌古城”项目和昙华林“城市秘境”在长江日报专版发布,专刊刊登昙华林相关图文,其中“大黄鹤楼武昌古城”项目获得“武汉市十大特色文旅体IP”大奖。指导并支持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昙华林国庆嘉年华”“昙华林光影节”“武昌古城江南造物节”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先后组织多批次市直文艺院团和群众文化团体进昙华林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街区文旅活动,受到市民及游客的好评,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持续完善昙华林文旅配套服务
一是指导和支持昙华林成功申报“武汉旅游特色街区”“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头博物馆”等荣誉,进一步扩大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影响力。二是不断完善各类设施建设,提升街区配套能力。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已完成标牌整治工作,共建设标识标牌34块;新建昙华林游客咨询中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文化和旅游咨询服务。二是继续做好招商推介,吸引优质企业入驻。近年来,我市向昙华林街区推荐博物馆类企业10家,文化企业30多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二更武汉公司、文华书城、中影时代等企业已经入驻。通过丰富文化和旅游资源带动昙华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指导和支持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挖掘街区文旅资源,丰富文旅功能配置,提升旅游休闲街区水平,打造旅游休闲示范街区。
附件: